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嵩山>武术> 少林武术的价值

少林武术的价值

  少林武术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壮内强外的健身价值

  练习少林武术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少林武术谚语云:“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又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等。认为“练有形者(外),为无形(内)之作;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如此内外俱练,以求内壮外强,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人体外部形态和各内部器官都有良好的影响。

  少林武术对人体器官机能的影响是广泛的。经常习武之人,能提高人体肌肉的力量、伸展性和关节运动的幅度,还能提高骨骼抗折、抗弯、抗压缩、抗扭的能力;扩大肺活量,有益于增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改善神经系统的机能。

  经过1000多年的实践证明,习练少林武术对身体有着诸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儿童、少年和青年人习练少林武术能促进生长发育、健美体格。老人习练少林武术(功法)能推迟和防止衰老的各种退行性变化,延年益寿。

  二、自卫、健身的攻防价值

  “自卫”是习练少林武术的根本目的,攻防技艺是少林武术处于特殊历史背景条件下的必然。随着对格斗经验进行不断的总结,少林武术对以提高个体和整体搏杀防卫能力,其攻防价值更显得重要。少林寺在封建社会被调派作为团体的作战单位经常参加各种战斗,对提高少林武术的攻防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富足的财物使一些贫困者入寺抢夺。少林武术也就起到了防身护院的作用。当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和健身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其自卫健身的攻防价值显得更加突出。

  三、技击美与技艺美融合的审美价值

  少林武术套路繁多、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享受。这种审美价值,产生了技击美和技艺美相融合的少林武术美。

  少林武术每招每式都包含着攻守进退,打防结合的技击内涵,在几百套拳、械、对练中充分展现出少林武术的攻防含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文翔凤在其《嵩游记》中写道:“归观六十僧,以掌搏者、剑者、鞭者、戟者……”。清洪亮吉《登封县志》载明末郜如城,“习拳棒于少林寺僧,尤娴大刀”。明天启五年(1625年),河南巡抚程绍在少林寺观武僧习武后写的《少林观武诗》说:“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明万历时礼部侍郎公鼎《少林观僧比武歌》:“复有戈剑光陆离,挥霍撞击纷飙驰。”以上这些,足以说明少林武术的技击美。

  少林武术的技艺美,充分发挥了人体运动的能力。其健身价值得到了重视。审美价值得到有意义的利用,不再是仅着眼于格杀的纯军事技术。少林武术其基本目的是供僧人坐禅后活动肢体。明代,还以表演形式接待香客和游人。明王士性《嵩游记》载述寺僧表演时“拳棍搏击如飞”,“中有为猴击者,盘旋跳跃,宛然一猴也”。人们观赏少林武术,能从形神兼备、以形传神、形式多样、项目繁多的演练中,感受到少林武术的神韵美。从立身中正、三尖对照、六合相应、朴实无华的姿势中,感受到少林武术的和谐古朴美。从动静分明、刚柔相济、曲直有度的技法中,感受到少林武术的对比美。从“报效祖国”、“舍已救人”、“点到为止”的教义中,感受到少林武术的武德美。人们对少林武术美的感受,从甲午战争前的纯军事作用到现在形成竞技健身、娱乐、演艺等于一身的民族文化,加快了人们对少林武术认识的深化,诱发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积极向上的斗志,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四、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

  少林武术始终注重武德武风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在少林禅武合一的理念中延续了作为参禅习武的基本方法,培育习武者养成尚武崇德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武者体现的道德。”德以武彰、武以德显,充分体现了少林武术禅武文化的内涵。

  在1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林寺一直传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少林僧众在坚持不懈的锻炼中,养成了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思想意识。“打山门”的寺规更加增强了习练少林武术者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和强大对手的思想。培养见恶不畏、见强不屈、勇于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斗志。明代小山和尚、月空和尚带领少林僧众参加抗倭战争,谱写了少林历史上可歌可泣的篇章,永远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在少林武术的练习中,强调禅意和武德的互参。同时,也强调“无德者不如无武”。要求习练者都必须达到“四德俱全”,即“心德、口德、手德、公德”。心德:意识崇高,思想纯正,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口德:谦虚谨慎,不说狂话,不讲脏话,不说损害他人的话。手德:不以武欺人或出手伤人,不以强凌弱,不损害和损坏他人的财物,不做不利他人的事。公德:遵守寺规、戒约,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这些尚武崇德的修养,形成了依附于中华民族精神传统道德观的少林禅武文化。